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今天我想和你们谈一下刘伯伟教授关于“父母如何做好孩子婴幼儿时期的陪伴”这一话题。
“父母善良,家庭和睦”是孩子优秀的基础。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努力地完善自己,要拥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要让自己在社会上活得有价值。
同时,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努力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诚实、善良、公平、坦率、尊重他人等。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渗透性,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受父母行为和习惯的影响。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忽略了做好榜样的重要性。
比如:有一个五岁的男孩,当爸爸问他长大以后想干什么时,孩子脱口而出:“长大以后当爷爷。”爸爸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你看我爷爷,吃饭坐沙发,好吃的都给他,我妈和你都听他的话,当爷爷好。”
这个案例提醒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是一面哈哈镜,孩子无论多么努力都不能照正自己,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同时还要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玩是最好的学习,比如讲故事、做游戏。所以,父母平时要多陪孩子看绘本、讲故事、做游戏,为将来孩子上学做好基础性的准备。父母平时还要陪伴孩子到外面去玩,这样做能够让孩子从小就见多识广,增强孩子的胆识和智慧。
父母还要明白,由于“隔代亲”的原因,尽可能不要长期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单独陪伴着孩子生活,因为老人对孙子孙女的过分溺爱,会让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容易让孩子成为“问题儿童”,同时孩子长大后也容易和父母没有亲情,让家人不能和睦相处。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自于父母的陪伴。
比如:有一个孩子,在不到一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孩子到外面打工,孩子跟着姥姥、姥爷生活,直到九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孩子生活在姥姥姥爷身边时,虽然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但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思念父母的痛苦,还是常常让她泪流满面。她害怕白天放学,怕看到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来接他们;她害怕夜晚,怕没有父母陪伴的漫漫长夜,天天恐惧,没有安全感。
自从回到父母的身边后,孩子再也不愿意回到姥姥家,不愿意再看到姥姥、姥爷住的庭院,因为只要看到姥姥的庭院,那个天天在庭院门口瞭望爸爸妈妈,天天因为思念爸妈泪流满面,天天生活在孤独、恐惧中的自己就会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永远就像寒风一样的侵蚀着她的心灵。
可是回到父母身边后,无论父母怎样对她好,她也体会不到父母亲情。虽然自己也想博得父母的喜欢,但是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还是很难得到父母的认可。并且同父母的矛盾频发,让自己没有任何安全感,认为什么事情都很难做好。虽然现在自己的年龄已接近成年,没有安全感的孤独、痛苦还是难以摆脱。
同时,做为父母还要明白一个道理,有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左右,智力开发大约到人生的40%;孩子到7岁左右,智力开发大约到人生的70%;8-18岁左右,智力开发大约到人生的95%。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顾名思义,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教育也存在着“有效期”,而且时间很短,只有十年左右。
刘伯伟教授认为: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因为孩子一生中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智力都是在这个期间得到唤醒和开发。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还是无所不能的神,孩子会很乐意地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实践证明,一旦过了陪伴孩子的黄金有效期,对很多孩子来说,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唤醒和开发孩子智力的效果也不显著。
所以,每一个父母都要注重对孩子早期的陪伴和教育。因为早期的陪伴和教育,不仅有利于唤醒和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够让孩子将来更加优秀。
此致
敬礼!
爱你们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