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又到我们谈心的时间了,今天我想和你们谈一下刘伯伟教授关于“孩子做作业难的原因”这一话题。
原因一:父母对家庭作业存在错误态度
父母对家庭作业的错误态度有两个极端:
(1)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不管不问。
这样的父母往往没有监督和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写作业的不良习惯,无法帮助孩子找到困难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出现做作业难的问题,就会找借口敷衍作业,不能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最终变得不想思考、做作业拖拉。
这种对家庭作业的错误态度主要表现在:①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在一旁看电视、玩手机。②孩子做作业时,父母经常不顾及孩子的学习环境,在家中招待客人。③孩子做作业时,父母经常在外面和朋友吃喝玩乐等。
父母试想一下,你们每天都在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并且时刻控制着孩子的休息时间,有时甚至剥夺孩子的爱好,怎么就对自己没有一点约束呢?
比如:天天让孩子远离电视、手机,自己却在家中没有节制地享乐,常常要求孩子平时多看书,自己却从不摸一下书本。父母不以身作则,孩子怎么可能心服口服地听从父母的教诲?父母不尊重知识、不在家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怎么可能尊重知识、热爱学习,喜欢做作业呢?
(2)父母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过度关心,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这样的父母往往无法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他们的指导理念不正确,就无法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最终导致孩子思维通道堵塞,不会深入思考,做作业拖拉。
这种对家庭作业的错误态度主要表现在:孩子做作业时,父母陪在旁边,不会的题就告诉孩子答案。长此以往,父母就成了孩子的“解题器”,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遇到问题不会思考,做作业就会拖拉。
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一旦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就会失去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变差。父母要知道,自己可以帮孩子做作业,但是无法帮助孩子中考、高考。
除了这两个极端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父母注意:
①有些父母,对孩子控制欲过强,没有耐心,在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不是指导解决,而是劈头盖脸地把孩子骂一顿,打击孩子。
②有些父母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就放弃指导,不寻求其他途径帮助孩子。
③有些高学历父母,自己认为中小学的课程非常简单,当孩子作业不会做、或者做不对时,就认为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会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笨,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
其实父母要知道,不管你们的知识水平高低,最关键的是对家庭作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比如:没有能力指导孩子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标记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并督促孩子寻求老师的帮助,确保对知识点的掌握;有能力指导孩子的父母,应该客观看待孩子的学习情况,耐心指导,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更不能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原因二:孩子缺乏基础性思维能力
首先,父母要明白什么是基础性思维能力?什么是应用性思维能力?基础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有什么联系?
刘伯伟教授通过多年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学习能力的强弱,主要是由他的理性思维能力决定的,而理性思维能力又由基础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两部分组成。
基础性思维能力通常指联想思维能力、结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它是孩子认识、掌握知识的能力,即:对课堂上所学知识了解、理解、掌握的能力。
应用性思维能力通常指迁移能力、模仿能力、借鉴能力、创新能力。它是孩子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对课堂所学知识迁移、模仿、借鉴、创新的应用能力,也包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基础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公式来说明:
(1)基础性思维能力+知识的学习应用=应用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基础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应用,才能产生应用性思维能力,所以基础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应用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基础。
(2)应用性思维能力+学习方法=高层次的基础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应用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才能内化出自己更高层次的基础性思维能力,用于学习应用更高难度的知识,所以应用性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基础性思维能力的保障。
了解了基础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的辩证关系后,父母就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当孩子缺乏基础性思维能力时,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就差,学习起来就吃力,老师讲课时就听不懂、学不会,做作业时就会出现不会做,拖拉的情况。
可是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很多父母却把做作业难归因于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好,其实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父母想一下,孩子连老师讲的知识都听不明白,又怎么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作业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会差呢?刘伯伟教授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总结出了影响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1)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期间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2)孩子在某个学习阶段,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知识遗漏。
(3)孩子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1)父母在孩子的婴幼儿期间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孩子的养育期间,父母有意推卸养育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父母以现实生活的忙碌为借口推卸养育责任,将一出生或者出生不久的孩子,委托给他人养育。父母这样做,孩子就会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缺乏由父母陪伴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且会严重影响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为陪伴的缺失会减少父母对孩子的信息传递,这样不仅影响孩子神经器官的发育,同时还影响信息资源在孩子大脑中的储存。孩子就会因为缺少思维工具,无法快速唤醒和开发自己的基础性思维能力。
具体反映在当孩子收到指令时,会因为缺乏信息资源使其思维受限,无法完成相应的指令,从而导致孩子遇事不会思考,影响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很多孩子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遇到事情容易愤怒,情绪波动严重,这都是基础性思维能力差的表现。
②在孩子的婴幼儿期间,父母存在错误的管理理念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玩为主,一切学习都应该建立在玩的基础上,父母要多与孩子互动,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知道“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孩子的成长教育规律。比如:陪伴孩子看绘本,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玩具、做游戏,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可是,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时,很多父母都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小学的知识,并且认为孩子学习知识越早越好,掌握知识越多越好。
事实上,这种做法只适合个别孩子,对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不适用的,有的孩子即使当时学习表现非常优秀,上学后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
因为孩子在入学前,过多地掌握小学的知识,入学后,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孩子一听就会,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不思考的习惯,严重影响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孩子到三年级时,学习成绩会出现第一次两极分化。其中学习成绩出现问题的孩子,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基础性思维能力差。
③在孩子的幼儿教育期间,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从“关爱”着手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要有爱心、有真心、有耐心,还要会用心,要多种教育方式并存。比如:赏识教育、惩戒教育、暗示教育、责任教育等。
父母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面对孩子提出来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特别是以下三种父母: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吃过苦的父母;②孩子小的时候,生活过得苦,孩子长大后生活过得好,一直想补偿孩子的父母;③不管自己生活有多苦,坚决不让孩子吃一点苦的父母,最容易溺爱孩子。
殊不知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养成贪图安逸的不良习惯,舒适安逸的生活会让孩子不求上进,不想思考,严重影响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有一个农村的孩子,在四岁半的时候,跟爸爸说了一声要电脑,爸爸二话没说,骑着摩托车就到城里买了一台电脑,并且安上网线,让孩子玩游戏。网速慢一点,爸爸比孩子还着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网速,让孩子在玩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幸福。结果孩子在三年级的下半年就不上学了,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后来,在刘伯伟教授的帮助下,孩子才能够正常返校学习。
④孩子在幼儿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父母平时要多陪孩子看绘本,多给孩子讲故事,这是在培养孩子看书和注意听讲的习惯。父母要多陪孩子玩玩具、做游戏,这样做能最大程度地唤醒和开发孩子的思维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将来轻轻松松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常以工作忙为借口,把本应属于自己陪伴孩子做的事情,托付给他人。常以辛苦劳累为借口,把本应属于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在孤独中度过。个别父母为了自己能够看电视、玩手机,甚至带着孩子一起玩,忽视孩子的存在,这样做会严重影响孩子基础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孩子在某个学习阶段,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知识的遗漏
某个学段,由于孩子缺课或者没有认真听课,造成了知识的遗漏,从而使孩子缺乏基础性思维能力。因为基础性思维能力+知识的学习应用=应用性思维能力,如果孩子的知识欠缺,孩子学习时就会失去应用工具,就无法让孩子产生应用性思维能力。
又因为应用性思维能力+学习方法=高层次基础性思维能力,再一次说明,即使孩子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缺乏应用性思维能力,孩子也无法获得高层次的基础性思维能力。这样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新知识时,就会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的基础性思维能力严重缺乏,进而影响应用性思维能力,让孩子无法独立完成作业。
(3)孩子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由于应用性思维能力+学习方法=高层次基础性思维能力,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那就无法将应用性思维力内化成高层次基础性思维力,就不能对新知识游刃有余。所以让孩子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最大支持,也是让孩子由优秀生变成尖子生的重要保障。
原因三:孩子缺乏应用性思维能力
应用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孩子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些孩子上课能听懂,课后无法完成作业,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缺乏应用性思维能力的表现。
孩子学习新知识后,会不会用、有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会不会创新,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应用性思维能力,因为应用性思维能力是孩子产生智慧的摇篮。
缺乏应用性思维能力的孩子,在众多信息中,无法分清主次,不会联想,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更别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结果就是老师讲什么,孩子就听什么,被动接受,不能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能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内化出自己高层次的基础性思维能力,这样就容易失去正确的自主思考路径,不会应用新知识,从而做作业难、拖拉。
刘伯伟教授通过几十年对问题孩子的探讨研究,发现造成孩子应用性思维能力短缺的因素,70%来源于父母,比如:
①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受功利主义驱动
有些父母总想以成年人的思维去控制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孩子的答案视为非对即错,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学习视为没有意思的事情,丧失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失去质疑力、探究力和想象力。
比如:幼儿教育阶段是孩子以玩为主的阶段,可是有些父母却选择“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强迫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希望孩子在上学前能够认识更多的数,学会更多的字,甚至要记更多的英语单词,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还会让孩子的思维过早地模式化,从而禁锢了孩子应用性思维力的发展。
②父母让孩子过早地入学
有些父母让孩子早入学,认为孩子早入学就能够早学到知识,一生就能学更多的知识,甚至有些父母是为了减少自己的负担,把孩子过早地送进学校。但是父母们要知道,由于孩子小,心智相对不成熟,面对小学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大,不懂得思考,不会思考,容易让孩子失去应用性思维能力。
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一定要谨记:欲速则不达。人生的道路虽然很长,但关键处就几步,如果在关键的地方跌倒,孩子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再爬起来,有时严重了,孩子一生也无法再爬起来。
还要知道,学习就像穿衣服扣扣子,要从第一个开始,一粒一粒地扣,一旦扣错一粒,剩余的也都会错。学习本来就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求好而不是求快!
③父母没有重视孩子理论知识的掌握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理论知识。因为理论知识是孩子学习时用于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路径,面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父母都要让孩子了解、理解、掌握并且学会应用,还要熟记熟背。谨记:无论题型千变万化,只要记住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它就不可怕。
父母要明白,如果孩子缺少了理论知识,他就会缺少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路径,即使孩子拥有再强的基础性思维能力,也无用武之地,孩子也就无法拥有应用性思维能力,更不能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再次拥有高层次的基础性思维能力。
当孩子学习新知识时,就会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做题时就找不到条件和路径,从而导致无法做题,做作业拖拉。
④父母忽视孩子在校期间的家庭教育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在校期间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跟自己没有关系,即使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当老师让父母帮忙处理的时候,个别父母也不以为然,认为老师这样做是给自己添麻烦。
父母一定要明白,学校是一个集体环境,要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要引导孩子融入集体,与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在学习上共同努力,在生活上包容体谅。
父母一旦忽视了孩子在校期间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就容易被集体边缘化,从而给孩子精神上带来压力,使孩子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出现烦闷和狂躁,甚至产生抑郁,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应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每个父母都应该给予重视。
此致
敬礼!
爱你们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