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又到了我们谈心的时间了,今天我想和你们谈一下刘伯伟教授关于“孩子不想思考怎么办?”这一话题。
通过对问题孩子多年来的探讨研究,刘伯伟教授发现:80%的问题孩子后面都存在着问题父母,问题父母是产生问题孩子的基础性原因。并成功探索出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源,即:思维力短缺。并且针对造成孩子思维力短缺的原因,刘伯伟教授又成功归纳总结出影响孩子思维力发展的四个主要方面,并详细列出了四个方面的18个主要因素。
No 3 不想思考—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主要因素9)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从“关爱”着手,教育孩子要有爱心、有真心、有耐心,还要会用心。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不要对孩子体罚,更不能对孩子心罚。在教育孩子时,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真正相信父母的决定是为自己好。如果父母种下专制的种子,那么就不会收获自由的果实。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孩子解决他不能解决的问题,正确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自尊是立德之本。
父母一定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多种教育方式并存,比如:赏识教育、惩戒教育、暗示教育、责任教育等。
父母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面对孩子提出来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一味地迁就。特别是以下三种父母:
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吃过苦的父母;
②孩子小的时候,生活过的苦,孩子长大后生活过得好,一直想补偿孩子的父母;
③不管自己生活有多苦,坚决不让孩子吃一点苦的父母。
这三种父母最容易溺爱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养成贪图安逸的不良习惯,舒适安逸的生活会让孩子不求上进,不想思考,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比如:有一个农村的孩子,在四岁半的时候,跟爸爸说了一声要电脑,爸爸二话没说,骑着摩托车就到城里买了一台电脑,并且安上网线,让孩子玩游戏。网速慢一点,爸爸比孩子还着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网速,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幸福。结果孩子在三年级的下半年就不上学了,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后来,在刘伯伟教授的帮助下,孩子才能够返校正常学习。
No 3 不想思考—父母违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规律
(主要因素10)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玩为主,一切学习都应该建立在玩的基础上,多与孩子互动,并且要保留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知道“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孩子的成长教育规律。其中陪伴孩子看绘本,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玩具、做游戏,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可是,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很多父母都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小学的知识,并且认为孩子学习知识越早越好,掌握知识越多越好。事实上,这种做法只适合极个别的孩子,对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不适用的,即使孩子当时学习表现非常优秀,这种做法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如果孩子在入学前,过多地掌握小学的知识,入学后,老师讲解知识点时,孩子一听就会,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不思考的习惯。等孩子学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时,就会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不想思考,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比如:孩子到三年级时,学习成绩会出现第一次两极分化。其中学习成绩出现问题的孩子,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No 3 不想思考—孩子对作业的价值认识不足
(主要因素11)
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唤醒和开发自己内在的最大动力和智慧。孩子做作业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提高智力素质的核心基础。孩子能够标准化、规范化、正确化地完成作业,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思维力,还能让孩子心情愉悦,充满自信,拥有成就感,为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孩子做作业时,如果态度不端正,应付草率,就会出现“看到作业就心烦,写起来作业就意乱,完成作业后还会灰心丧气”的情况,孩子就容易失去自信,无法获得成就感。虽然孩子付出了同样的辛苦,得到的却是相反的效果,这样孩子就会厌倦学习,不想思考,容易产生问题孩子。
比如:很多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他们看到作业就会心烦,为了不做作业,甚至采取一些手段,找一些借口来敷衍作业。
刘伯伟教授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孩子在做作业时,一个小时内能喝8次水,去2次卫生间;还有的孩子,在做作业时,边吃东西边完成作业;个别孩子,为了逃避做作业,去一次卫生间需要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长此以往,不仅提高不了孩子的智力水平,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No 3 不想思考—父母给孩子传递过多的负面信息
(主要因素12)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接收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也会增强,作为父母,要尽量多给孩子提供正能量的信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知道,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人生来说是一种资产,对孩子一生都有帮助。
父母不要给孩子传递负面信息,因为负面信息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不良的习惯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就是一种负债,孩子早晚都得偿还,甚至会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并且负面信息还容易让孩子焦虑、彷徨、悲观失望,甚至幸灾乐祸,不想思考,容易出现问题孩子。
比如:有一个妈妈,平时最擅长传播邻里之间的是非,并且在搬弄是非时,从来不回避孩子。她的女儿从小就听妈妈对别人的指责、抱怨和攻击,并且也学会了妈妈的做法,以至于从上小学开始,就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搬弄是非,自己遇到不顺,总是指责、抱怨和攻击他人,自己的笔不小心掉到地上,她也要对邻座的同学指责一番。当别人遇到不顺时,她总是幸灾乐祸。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天都在寻找是非,不停地发表不公正的评论,她还有心思学习吗?
No 3 不想思考—孩子过分沉迷于网络
(主要因素13)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很多重要的人生指标也会形成,如:兴趣、爱好、性格、人生观等。家庭教育也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教育,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在陪伴孩子期间,要尽量远离电视和手机,并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和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让孩子对电视和手机产生依赖。父母更要以身作则,不能双重标准,一边要求孩子少上网、少看电视,一边自己随意看电视、玩手机,这样容易让孩子内心不平衡,不认可父母的管教。
父母要知道,孩子一旦对电视、手机产生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瘾,就容易出现“轻则对抗父母,重则打骂父母”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孩子一旦有了网瘾,对其它问题就不想思考,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比如:有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电视、手机对孩子的危害,陪孩子看电视、玩手机是生活常态。当自己忙的时候,更是把电视、手机当保姆,让孩子坐在电视机或手机旁,看动画片或者玩游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仅伤害了孩子的眼睛,还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孩子对电视、手机一旦产生依赖,就不愿意再涉及其它的事情,这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No 3 不想思考—父母关系不和睦
(主要因素14)
做父母的要知道,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人生发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夫妻和睦、互相尊重、孝敬长辈、关爱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
可是,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人生的影响。夫妻之间矛盾冲突频发,并且不断互相伤害,使孩子长期陷入痛苦和担心之中,让孩子的精神疲惫、态度消极。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孩子,失去一方亲人的痛苦会长期困扰着孩子,让孩子对其它问题不想思考,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比如:有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妈妈,可是,妈妈的收入太低,有时候为了生存,不能正常地陪伴和照顾孩子,无形之中,孩子就同时失去了父母双方的陪伴与关爱,最终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为问题孩子,虽然父母后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只可惜为时已晚。
No 3 不想思考—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
(主要因素15)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拥有梦想,指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学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拥有质疑力和探究力。
父母要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努力提高孩子的情商,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他人交流沟通,让孩子知道拥有好的人品是做人的底线,拥有良心是做事的底线。
父母要学会像尊重朋友一样地尊重孩子。比如:和孩子交流沟通时,要让孩子把话讲完,要先知而后行,不要武断,当自己有错误时,应允许孩子给予纠正,并且能够善意地接受,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业余爱好,不强势、不鄙视。
父母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动不动就跟孩子发脾气,不能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在孩子学习时,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不能干扰孩子的学习。比如: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能在一旁看电视、玩手机。
父母要有责任心,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要给予理解和包容,并提供有效的帮助。比如: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抱怨,甚至大打出手。
父母要讲诚信,要说话算数,对孩子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比如:告诉孩子暑假要出去旅游,父母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兑现自己的诺言,不能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而食言。否则不仅失去孩子的信任,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悲观消极的思想。
总之,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做好家庭教育,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并且要通过学习,学会思考。否则,就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让孩子不想思考,容易出现问题孩子。
此致
敬礼!
爱你们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