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又到了我们谈心的时间了,今天我想和你们谈一下刘伯伟教授关于“孩子不能思考怎么办?”这一话题。
通过对问题孩子多年来的探讨研究,刘伯伟教授发现:80%的问题孩子后面都存在着问题父母,问题父母是产生问题孩子的基础性原因。并成功探索出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源,即:思维力短缺。并且针对造成孩子思维力短缺的原因,刘伯伟教授又成功归纳总结出影响孩子思维力发展的四个主要方面,并详细列出了四个方面的18个主要因素。
No 2 不能思考—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受功利主义驱动
(主要因素5)
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不能受功利主义驱动,对待孩子的成长,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应坚持“在陪伴中玩,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应以做游戏和讲故事为主。
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应保留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激发他的质疑力、探究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很多父母却选择“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在幼儿教育期间强迫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希望孩子在上学前能够认识更多的数,学会写更多的字,甚至要记更多的英语单词,父母这样做就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就会让孩子的思维过早模式化,禁锢了孩子思维力的发展,使其不能思考,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比如:0在不告诉孩子读0之前,他可以想象成鸡蛋、太阳或是皮球等,一旦告诉他读0,他就再也不会想象到其他事物了。
有些家长甚至以成年人的思维去控制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孩子的答案视为非对即错,无形之中就扼杀了孩子的质疑力、探究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学习视为枯燥的事情,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思考,进而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No 2 不能思考—孩子过早地入学
(主要因素6)
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应该让孩子按照国家规定的年龄入学。因为这时,孩子的心智相对成熟,自制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习能力能够满足学习初级小学知识的要求。孩子在学习时就能够正确地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初级小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
做为父母,一定要谨记:欲速则不达,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入学,要知道人生的道路虽然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如果孩子在关键的地方跌到,有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爬起来,有时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要知道孩子上学时,应该拥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如果孩子上学前基础能力弱,上学后就容易出现问题,并且有可能会影响一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孩子首先要拥有从第一个开始扣的能力,并且还要会一步一步扣。如果孩子连从第一个开始扣的能力都不具备,一旦扣错一粒,剩余的也都会扣错。
父母还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是在拥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做父母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求稳而不是求早、求快,更不能将成年人的焦虑和社会压力盲目地转嫁到孩子身上,互相攀比,最终会给孩子带来童年时期不能承受的压力。学习一旦成为孩子无法胜任的事情,他就会厌倦、逃避,有些孩子甚至会因此无法完成学业。
然而很多父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早入学就能早学到知识,一生就能学更多的知识,还有个别父母让孩子早入学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其实孩子过早地入学是不正确的选择,由于孩子小,心智不成熟,面对小学的初级知识,难以理解,不能思考,学习成绩就会落后,并且以后很难追赶上去,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比如:刘伯伟教授通过多年对早入学孩子的跟踪调查,发现80%早入学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差生,并且这种差生的转优率非常低,因为他们的基础能力弱,在学习时失去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还有学习知识时应该获得的学习能力。为此,刘伯伟教授感慨:对很多孩子来说,让孩子晚入学一年,是父母一生中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No 2 不能思考—孩子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主要因素7)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知识点的理论知识,即: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因为知识点的理论知识是孩子学习时,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性材料和专用工具。
父母一定要知道,理科的概念、原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条件和路径;文科的概念、原理就是答案本身。所以,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父母都要让孩子了解、理解、掌握,并且熟记熟背,学会应用。谨记:无论题型千变万化,只要记住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它就不可怕。
刘伯伟教授认为:基础知识相对于学习方法而言就像米,学习方法就像巧妇的技艺,离开基础知识,再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无能为力,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俗地讲,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原理,都是解决本知识点相关问题的基础材料或者专用工具,不掌握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即使拥有超强的思维能力,也无法解决本知识点的问题。
可是,很多孩子在学习时,却没有重视知识点的理论知识,由于知识点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做题时就找不到条件和路径,从而缺乏解题所需要的材料或者工具,导致无法做题,不能思考,容易出现问题孩子。
比如:汽车的发动机出了问题,即使你的修理技术再好,如果没有专用工具,也不可能将它修好。
No 2 不能思考—父母忽视孩子在校期间的家庭教育
(主要因素8)
父母要做好孩子在校期间的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与老师和同学和睦相处,帮助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在校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学校里愉快地学习。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也是刘伯伟教授多年来一直提倡“家校共育”的真正原因。
可是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校期间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由学校和老师来负责,和父母没有关系,即使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老师让家长帮忙处理的时候,个别家长还不以为然,认为老师的做法是多此一举,是在给自己添麻烦。
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学校是一个集体环境,在学校里没有独生子女,父母要教育孩子互相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要尊重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在学习上共同努力,在生活上包容体谅;不能过度自私,有个人主义,对待不同家庭条件的同学要一视同仁,父母要引导孩子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如果父母一旦忽视孩子在校期间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就容易存在和同学不和睦的关系,被集体边缘化,孩子一旦不被集体环境接纳,他的思想就会产生矛盾和压力,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孩子在精神上就会出现烦闷和狂躁,给孩子带来痛苦甚至抑郁。这时,孩子就没有心情投入到学习中,无形之中就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思考,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比如:有一个孩子,以全校第9名的成绩进入了县一中,孩子很高兴,父母很幸福,认为名牌大学唾手可得。可是由于孩子的性格存在问题,和同桌的关系总是不和睦,虽然老师给他调换了几次位置,但是他和同桌依然不能和睦相处,甚至和邻桌的同学也发生矛盾。老师虽然及时通过电话和他父母交流了情况,但是他的父母总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到了高二的下半学期,孩子的精神就达到了重度抑郁的状态,只要看到两个同学说话,就认为同学是在议论他。到高三的暑假,父母就不得不带着他到精神病医院,虽然在医院住院治疗了两个月。但是出院后,孩子还是不能正常到学校学习,无论父母怎么后悔,孩子也无法恢复到从前了。
此致
敬礼!
爱你们的宝贝